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鮮肉月餅於上海

說來慚愧,媽媽家裡是道地上海人,卻一直到來了上海度過第一個中秋才知道上海人吃月餅如同他們吃豆花----吃鹹的。

每到中秋節前一個月,滬上各大食品店乃至於街邊小店都不約而同貼上紅紙昭告著鮮肉月餅上市。光明村、老大房、王家沙這幾家老字號的店鋪前更是人滿為患,一餅難求。上海本就人口眾多,加上這一年只出爐一個月的限定感,排隊排到打起來也不足為奇。

聽來奇怪的鮮肉月餅實際上吃起來挺不錯的。肉餡鮮甜還略帶湯汁,配上蘇式月餅的翻毛酥皮,外表焦香內鮮帶汁,跟台式包滷肉的綠豆椪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單純的鹹味,不是綠豆椪的甜鹹甜鹹,倒有另一種不是吃點心,是吃正餐的滿足感。至於哪家比哪家更好吃,我個人感覺是新鮮現做的都好吃,味道基本差不太多。王家沙的鮮肉月餅裡特別加了榨菜,味道層次應該更豐富吧,可惜我還沒那勇氣去排隊兼吵架。

遊客來到上海除了遍嘗小籠包、生煎包之外,鮮肉月餅也是不錯的點心選擇,儘管上海的季節性明顯,幾家老字號不是一年到頭賣鮮肉月餅,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老大房因應遊客眾多,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有機會不妨試試。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2冬遊。德國捷克。威瑪

當初決定要租車遊德國時在安排路線上有點傷腦筋,因為冬天不適合德南的黑森林路線,且想去的大城市如柏林則是以大眾運輸更為省錢便捷,只好攤開德國地圖找從東到西有哪些城市叫得出來,就這樣以法蘭克福為終點,按著順路的方式把德勒斯登、萊比錫、威瑪這幾個城市放進旅遊路線中。是的,就是如此隨意。

利用車上的GPS從萊比錫開到威瑪,大概兩小時左右路程,一下子就到了。威瑪在台灣觀光客界並非名氣響叮噹,我猜是因為旅行社不大推這個景點的關係,畢竟威瑪位於一個說不上方便的地理位置,距離各大機場又遠,附近沒有方便順遊的點,對旅行社來說排一天行程特地拉車去並不值得。

雖然威瑪是如此不起眼的小鎮,她卻擁有1100多年的歷史,在18世紀時甚至是當時歐洲文學、藝術與音樂的重鎮,最著名的有文學家歌德與席勒、音樂家巴哈與李斯特等人。在政治意義上還有大名鼎鼎的「威瑪憲法」和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史稱的「威瑪共和」。甚至這整個小鎮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第一個景點先來到威瑪宮博物館。有點要下雪的天氣,躲進博物館剛好可以保暖。這座宮殿曾經遭逢火災和兵禍,原始部分就如下圖,只有塔樓倖存,還可看見焦黑的部位。


18世紀重建後又是富麗堂皇的宮殿模樣,目前館藏以繪畫為主,一樓多是宗教類,二樓則是古典浪漫主義派。

參觀人數非常少,常常走好久都看不到警衛或是遊客,這麼大的設施維護起來不容易吧,這麼少人來參觀沒問題嗎?

凡夫俗子如我對於藝術繪畫所知不多,倒是對於宮殿各個房間不同的裝飾和色彩看得頗有興致。下圖只是其中一例,甚至不是主要的房間,金碧輝煌?雍容華貴?氣派大方?我沒什麼形容詞可以安置上去,單純覺得好像在看電影場景,好沒有實際感。


這兩位老兄就是有名的歌德與席勒。幾乎可以說威瑪這整個鎮都是靠他們兩位撐起來也不過分呀。


博物館後的河流及拱橋,巧遇當地小朋友餵食野鴨。


好特別的聖誕市集攤位,把整台雪蹺車搬上屋頂去了。


巴哈不但是古典音樂中的偉大人物,更是德國人自豪的一位吧。巴哈曾經在威瑪待過一段時間,胸像如此中實地紀錄著。


這位德國人世界上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那就是希特勒。他曾在這間大象旅館陽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在納粹興起的初期,威瑪是少數該政黨贏得選舉的地方。對德國人來說,希特勒是個既得意又丟臉的存在也說不定。


大象旅館前的廣場就是市集廣場,不大,是這幾天下來看到最小的一個聖誕市集。照片正中間是不例外的市政廳。


市集廣場雖不大,周遭的建築物卻各有特色。圖左白底綠線條的是從前的市議會,如今的遊客中心,可以進去吹一下暖氣,拿張地圖,廁所照慣例要收錢。

圖右是繪畫大師克拉那訶的晚年居所。


市集上的羊咩咩,可以買草餵牠們,對小朋友來說還蠻有吸引力的。我也摸了一把,毛好厚喔,難怪不怕冷。


又是這兩位好朋友,左歌德右席勒。身後的劇院不光是戲劇院,1919年所頒布的「威瑪憲法」就是在這完成的。


匆匆一遊威瑪,對於歷史、文學都不是很了解的我來說,只能做到這樣粗淺的遊覽。更精華、更深入的內容,留給其他人吧。

上路前往返家前的最後一個城市--法蘭克福。


§§遊記到此已結束,因為法蘭克福行程無觀光純購物(大笑)。斷斷續續花了好久時間總算寫完德國,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了§§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豆」留上海

上海的夏天是由豆子揭開序幕的。喝完滿滿春筍的醃篤鮮,春天留下最後一抹嬌俏的嫩綠給豌豆和蠶豆。不消說,豌豆的脆嫩自是怎麼吃都不會錯的:愛清淡的只用油清炒後灑點鹽巴;要來點重口味的用切片的臘肉或鹹肉加點青蒜炒下去可以多扒兩口飯。

蠶豆在台灣菜市場上並不太普遍,是氣候不適合還是不被台灣人喜歡呢?若是後者就太可惜了,蠶豆的氣味特殊,同時有豆子的香氣又有澱粉般的口感,我自己倒是蠻欣賞呢。蠶豆的季節性特別強,出現在鋪子上的時間最多就一個多月吧,偶爾突然想到要吃興匆匆地跑去買才發現就在那一轉眼,已經下台一鞠躬,明年請早。炒蠶豆會多用點水,有高湯更好,吃蠶豆就是要吃它的鮮味,還有一股臭香臭香的氣味,簡單用高湯用點鹽吊味就行了,起鍋前灑上切細的蔥花一拌即可,這是上海人的吃法。自己又多想出一種吃法,即是與筍丁雪裡紅甚至豆干丁同炒,鹽巴或許一咪咪醬油(多了就顏色不好看了)調味,口感有脆有軟;味道有點鹹香帶辣;色澤有綠有白有褐色,看在眼裡好美,吃在嘴裡更美。

夏意漸濃之後,也就到了各類豆莢的大豐收季,市場裡一婁婁豇豆、龍豆、四季豆、扁豆......等等,還有許多不認得也沒吃過的豆跟我招手。逐漸走到夏末,毛豆多起來,價錢也就漸漸便宜了,這時候通常得把握時機買上幾斤剝好的毛豆仁,回家後立刻放進冷凍庫保存,接下來的秋冬就得靠這些庫存度過了。

特別愛毛豆不是沒有原因的,吃法多樣化,放進任何菜色都搭,小清新的嫩綠色總是可以在菜餚配色上畫龍點睛。帶莢的毛豆的經典吃法是幾乎人人都煮得出的一道小菜,熱水川燙至八九分熟,撈起後趁熱灑上大量的鹽和胡椒拌勻,夏天的啤酒就靠這一味搭配才順口。

嫩雞柳切小丁醃過和毛豆仁同炒,千萬別用醬油調味,這一道就吃它白綠搭配的顏色,有那麼點陽春白雪的文青做作感。

上海菜或是杭州菜裡有個青豆泥,猜是用毛豆做的。煮熟的豆子打碎以高湯調味勾芡煮成糊狀,上桌前淋上一點鮮奶油,吃起來甜甜鹹鹹,很奇妙的味道,愛的人很愛,我則是嘗過即可。

放進咖哩、炒酸菜、炒絲瓜、煮湯......這下不好,我還得趕去多買幾斤毛豆才行。